具体操作如下:操作重点是为:一定要疏通刷通膀胱经和肝胆经。
好氧堆肥的生物转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以碳氮硫(C、N、S)富营养的有机物为底物的生物化学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在剧烈的水热气变幅条件下,多种功能微生物协同、竞争或耦合等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产物有机肥。有研究测算,我国有6个省市是畜禽粪便污染较重的区域,单位农田面积的畜禽粪便总氮磷负荷超过欧盟的限量标准。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发现,堆肥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AOA,堆体温度、全氮、NO2-和NO3-等堆肥理化指标对AOA群落演替有着显著的影响。众多实践表明,好氧堆肥技术是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解决畜禽粪污处理的重要技术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驱动氮循环中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主要是变形菌门,驱动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包括了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驱动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则是浮霉菌门,而放线菌门能够产生木质纤维素水解酶负责纤维素降解等参与碳素转化过程。在牛粪与稻草混合堆肥过程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最丰富的门,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仅在升温阶段占主导,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数量则在降温期大幅提升,这提示了堆肥后期可能发生厌氧氨氧化作用。从以上的菌群结构演替过程可知,堆肥体系中特定微生物种群变化是随着堆肥中物质转化和多种环境因子变化等复杂因素的适应性过程。
2016年经国家农业部、住建部的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109t,综合利用率不到60%。恶臭硫气体(硫化氢、甲硫醚、甲硫醇、二甲基二硫等)排放则成为限制好氧堆肥技术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硫素损失可占好氧堆肥初始总硫量的8%~26%,以硫化氢的排放通量最大,其次是甲硫醇、甲硫醚。3 QMRA的主要难题和解决方法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核心组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也是风险分析体系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不论从政策角度还是技术层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另外,随着组学的发展,可以更好地解释食物链中食物所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影响,更好地为MRA服务[66-67]。当定性风险评估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时,应考虑收集足够的信息和数据对该致病菌进行定量风险评估。3.1 法律和政策要求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以欧洲食品安全局为例,欧盟法规NO.2160/2003要求各成员国在食物链不同环节减少导致人畜共患病的致病菌对人群产生的危害设定目标,要求欧盟生物风险专家委员会开展评估QMRA的成本效益分析,此时QMRA成为开展风险效益分析的必要条件。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数据资料和信息有效性的问题。3.2.2 危害识别问题危害识别是启动微生物风险评的第一步,其准备工作成为QMRA面临的第二个技术性难题。
QMRA目的应明确化,并为风险管理者服务。目前,国内QMRA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合理有效的危害识别有助于专家判断某项风险评估工作是否亟待开展。国内的相关专家们在启动风险评估项目时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考虑上述因素。
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和数据是提高风险评估结果准确性的基本前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科学》2020年9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3.2.4 定性或定量方法的选择根据结果的产出形式,风险评估可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估两大类。根据2009年《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对食品的微生物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事实上,成本利益分析的工作应由风险管理者完成,欧盟以及美国的QMRA研究表明,由风险管理者主导的成本效益分析已数次成功用于QMRA研究的良好开展。总之,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式,评估过程都应严格遵守评估步骤。
Lammerding和Romero-Barrios等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定量风险评估并不一定优于定性风险评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简单的评估形式。指导原则也为确定评估项目提供以下不同的参考因素:风险的特点和重要性、风险的等级(如存在、流行、集中风险)和严重性(如对公众卫生的影响)、面临情况的紧急程度、人群适用性、其他与特定危害相关联的因素(如食品加工过程、烹饪、交叉污染等)、资源的可用性(如时间、经费、工作人员等)。
数据来源是否充分是决定因素之一,在开展风险评估之前,应根据数据可利用性、评估目的以及风险评估结合到风险管理或决策中的深度和广度等,遵循避繁就简的原则选择合适方法。危害识别通常被视为MRA的形成阶段,评估对象、暴露途径、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等相关知识在此阶段均要被识别和确认,从而形成评估的基本框架[65]。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及检验局/环保署的指导原则指出,明确评估计划和范围是确定QMRA评估范围、目的、面临问题及采用方式的过程,并为后期提供有效的风险特征描述和判断风险评估是否成功垫定坚实的基础。合理有效地构建风险评估体需要从计划的有效性、评估范围的选定、问题针对性、模型的选择等方面着手。3.2 主要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QMRA的框架大同小异,然而细微的不同之处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另外,Magnsson等认为成本效益分析需要整合到MRA体系中,其开展方法需要进一步明确。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相关链接:食品,检验,微生物。选择定量风险评估后,在暴露评估阶段引入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和危害特征描述阶段引入剂量-效应模型时应十分谨慎,若模型引用不当,风险评估可能得到准确性较差甚至相反的结果。
3.2.1 明确评估计划和范围政策的制定和真正的实施通常存在较大差距,除政治因素外,技术因素可能是QMRA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较大难题。风险评估的结果是与数据资料密切相关,MRA的研究曾因在信息和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得出结论而被人们质疑和诟病。
3.2.3 成本效益问题基于减少食源性致病菌对公众卫生产生危害的目的而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是QMRA面临的另一个技术难题。不论是定性还是定量评估,评估的4 个步骤是一致的,其中定性评估是相对简单快速的方法,用高、中、低等描述性词语来表示风险的大小,而定量评估则根据致病微生物的毒理学特征或感染性、中毒症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确定致病微生物的摄入量及其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的概率,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描述,即以量化的数值表示风险大小及其不确定性
实验结果显示最佳的硅胶柱层析条件为上样量(样品质量:硅胶质量)1:40、径高比1:10、洗脱流速1BV/h。3.4硅胶柱层析硅胶柱层析法(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SGCC)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应用环节上,由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2014已批准辣椒红辣椒橙作为着色剂使用,应继续拓展辣椒红与辣椒橙的应用范围、并加大辣椒黄类产品的挖掘,强化产品着色、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将脱辣温度控制在(451)℃,搅拌40min,辣椒红色素吸光比从1.000增长到1.005,产品的流动性也显著得到改善。
结果显示,分子蒸馏技术的效果略优于超临界CO2,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大缩短了纯化时间。3.5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良好的大孔网状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有选择地通过物理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物,是天然产物纯化中常用的手段。
如王芳芳等应用超临界CO2技术和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分别纯化辣椒红色素粗品,通过比较纯化后辣椒红色素的色价来比较两种技术的纯化效果。比较了1%NaOH溶液、50%乙醇溶液、无水乙醇及氯仿的洗脱能力,结果显示1%NaOH溶液和50%乙醇溶液没有洗脱效果,无水乙醇只能洗脱辣椒红色素的红色组分,氯仿则能完全洗脱。
以辣椒色素加工原料、加工技术及产品应用技术的综合为目标,为辣椒红色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3分子蒸馏法分子蒸馏法(Moleculardistillation,MD)又称短程蒸馏(Shonpathdistillation),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液-液分离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传统蒸馏操作温度高、受热时间长的缺点,能有效去除液体中的低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蒸出目的产物。
庞敏等先用乙醇皂化去除辣椒粗提物中的脂肪酸,再通过硅胶柱层析去除样品中的辣椒碱。用红外光谱法分析检测提取物,可确定其为辣椒红色素。常用的脱辣液为75%的乙醇水溶液,常加入微量的电解质(如食盐、磷酸)来加快分离速度。3辣椒红色素的纯化方法目前国内的辣椒红色素粗产品普遍存在辣味物质、酯类物质、胶状物含量较多,以及其他辣椒色素未分离彻底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辣椒红色素的品质、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影响了经济效益。
李涛等使用该方法纯化辣椒红色素,成功将色价由177提高到300。尚雪波先用碱溶液脱辣(回收),利用硅胶层析柱分离,再用碱溶液进行水解(分离得到的辣椒红色素产品中含有大量脂肪酸酯),用水洗涤至中性。
3.2酸洗-碱炼-离心法酸洗-碱炼-离心法是一种新型的纯化方法,在原先碱液处理法的基础上加入酸洗和离心的步骤,不仅能纯化辣椒红色素,还能回收杂质,生产皂角,实现磷脂资源的开发再利用。脱辣除酯温度和搅拌时间是关键工艺参数。
检测环节上,在2020年1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51592019辣椒红中反式辣椒红素含量的测定》开始实施,还没有检测辣椒原料及其制品中辣椒红色素的国标方法。综上所述,在选择纯化方法时,需要考虑产率、纯度、客户需求、应用等多方面的问题。